来源:雪球App,作者: 莱言维语,(https://xueqiu.com/2766757231/249638477)
随着今年28开甚至19开的结构性行情愈演愈烈,我发现各大投资群里,聊天记录搜一搜,抄底绝对是个高频词汇。
一会儿有人问新能源能不能抄底,一会儿有人问半导体能不能抄底,一会儿有人问医药能不能抄底,甚至有人喊出了遍地都是黄金坑的言论,那到底能不能抄底呢?
一、为什么要抄底?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大家普遍喜欢抄底的标的到底具备怎样的特征,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抄底:
1、之前的赛道行业
基本上大家想要抄底的行业都是过去几年曾经涨幅巨大,被称为赛道的成长型行业,比如新能源车(930997)从18年最低点到21年最高点涨了487%,光伏产业(931151)从18年最低点到21年最高点涨了504%,国证芯片(980017)从18年最低点到21年最高点涨了555%,生物医药(399441)从19最低点到21年最高点涨了365%。
很少听到有人要抄底银行,抄底地产,抄底钢铁的;毕竟老韭菜都学聪明了,知道什么是周期行业,什么是价值陷阱,虽然曾经这些行业也算成长行业,也有巨幅增长的年份。
2、当前估值很低
先放几张上述指数的PE Band图大家感受一下
过去这些指数一路涨的时候,历史PE动辄70 80 90倍,最高的上百倍也不稀奇,现在新能源车21倍PE,光伏产业15.4倍PE,国证芯片52.1倍PE,生物医药31.3倍PE,基本都处于历史低位,甚至像光伏的PE的历史分位值处于0.00%。
3、抄底原因
大家想抄底的原因很简单,基本都是被这些指数的历史涨幅吸引,相信他们的未来依然具备潜力能够复刻过去的行情,同时现在估值又足够低,不是有句话这么说的么,均值回归,那低估值早晚会涨,岂不现在就是大好时机?
二、抄底为何不行?
1、人尽皆知的信息不值钱
估值历史分位也许最初刚被创建的时候还是稀罕玩意,现在早已是烂大街是个平台就标配的谁都能查看的基础数据;
那作为一个广为周知的信息,既然散户可以看到,那些机构的专业用户难道看不到么?
既然看到了为什么别人不买?
所以单纯基于估值低就想抄底的潜在意思是:市场错了,大家都错了,遍地黄金就我发现了,我是最聪明的那个。
但这可能么?谁还记得前两年中概互联多少散户抱团抄底,ETF的份额蹭蹭往上涨,买到基金公司外汇份额都用完好几次的场景,结果又是如何?
2、独臂难支的单一因子
其实低估值投资说穿了就是一种投资策略,如果用定量分析的术语来说,这就是低估值因子策略;
然而量化因子多种多样,有价值因子、成长因子、盈利因子、规模因子、动量因子、情绪因子等等等等,很多量化基金随随便便同时使用十几种因子一起跑,因子库可能也有上百种备选而且还要不停开发;
凭什么会有人觉得凭借单一的一个低估值因子,就能在市场上赚到超额收益?
而且众所周知把行业etf低买高卖这套用得炉火纯青的非E大莫属,然而实盘收益拉长来看年化也并没有让人非常满意。
这或许已经证明这种单一策略的局限性了?
3、周期,还是周期
前文提到老韭菜都知道成长型行业和周期型行业给的估值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在风头期动辄好几十倍的pe,而后者往往才给10倍甚至个位数的pe;
但有没有想过,行业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成长型行业也有可能随着渗透率的提升,供需格局的变化,从成长型行业切换为周期型行业;
举个例子,比如说光伏行业里的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左手分红128亿的同时右手定增160亿,还要发行100亿的债务融资;
在明知明年整个硅料的供给远大于全球需求的时候做这种逆势扩张,即使杀价也要坚决扩产卷死同行,这还算成长型行业么?很明显妥妥的已经是在往供给侧出清的形势发展,典型的周期型行业。
即使今年一季报净利润的同比数据再好看,但也经不起整体估值中枢下移杀估值带来的杀伤。(何况整年的EPS预估其实是同比减少的)
如果在这种行业属性切换的时候只看估值去盲目抄底,你不死谁死?
三、应该如何抄底?
那前面说了这么多看估值抄底的弊病,正确的抄底姿势是什么呢?
别急,投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默哀下之前没写完的系列三),我们看看那些以逆向投资闻名的知名基金经理是如何“抄底”的。
本文就介绍两位,莫海波和林英睿,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要是已经熟知的就当温故知新吧。
1、莫海波的策略:
莫海波“抄底”的标准有四条,以下内容来自他的采访:
第一就是这个行业一定是要经过长时间大幅度下跌,我喜欢看别人都抛弃的行业。
第二就是这个行业的估值要处在历史底部区间,不论是和历史相比、其他行业相比还是和海外相比。
第三是市场关注度低,这个行业里面机构不多,我不喜欢机构扎堆的地方。
第四就是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这个行业基本面在发生一些悄然的变化。
可以看到,抄底的标准除了估值还有下跌时间、筹码结构、基本面反转等因子,结合使用都符合条件的标的才具备抄底价值。
同时莫海波给自己定了个仓位上限,重配的行业也就买30%左右。
仓位的控制永远是重中之重的要点,多少人抄底抄着抄着变成重仓了,甚至梭哈满上~
他大部分仓位做左侧的同时,也有一些偏右侧的投资。组合里面一般都会有十几个点低估值标的保持流动性,任何时间都可以快速地变现,保持低估值也可以降低波动性。之前这些标的以地产为主。
所以之前有人说老莫飘了,割地产追AI,其实人家早就介绍过自己体系了,完全在他的框架内。其实左右侧的结合在整个投资体系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适当的贴近市场跟随趋势才能更好地在市场里生存下来。
今年能否做到这条,对于业绩来说会产生明显的分水岭。
2、林英睿的策略:
林英睿在价值因子的投资实践上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以下内容来自他21年的四季报。
Value 1.0 的初级阶段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原教旨主义方式:把市值与调整后的净资产价值进行对比。这个阶段可以说简单又容易,一开始的效果很好,但随着市场演进,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种方法在公募基金投资实践中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价值陷阱问题,二是效率问题,均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了“市场绝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两者均认为市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给予标的物的较低定价,一定是与它自身各种各样的客观问题相关联,并且市场的定价包含了预测信息而不是简单的历史信息。这两个问题从价值因子本身是很难得到应对的:即使对单因子进行各种改造,也很难有大的优化。
可以说V1阶段的林英睿给只看估值抄底的同学们打了个样,只看估值来抄底要么踩坑,要么熬时间就是不涨,各种被市场教做人。
为了更好应对,策略很自然地进入 Value 2.0 阶段:引入行业边际信息。这本质上是引入来自行业角度关于未来增长的概率信息。这样一方面降低个体质量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引入关于未来的预测信息。我们在低估值的方向上选择未来两三年能有较好增速的细分行业,这些行业基本呈现了困境反转的特色。这个阶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价值陷阱的可能性,但由于从行业再到个体还存在逻辑的跳跃,因此还是存在行业选对公司买错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效率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困境反转中的行业从基本面变化到股价变化基本都会面临一定的时滞。由于困境里的行业天然受到较少关注,因此基本面变化从局部认知到广泛认知,大概率会需要更长的时间。
V2阶段的林英睿解决了价值陷阱的问题,但买对也可能不赚钱,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大家都知道有些标的未来一定会涨,但扪心自问看着别人买的涨自己不涨,真正能熬过漫长时光的又有多少?
因此,我们在Value 3.0阶段针对上述问题引入更为直接的针对措施:1)从风控的角度引入关于个体公司层面的ESG信息;2)对行业的表现引入动量信息。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ESG信息的引入,对于组合的风险特性有了比较显著的增强,ESG天然能够跟价值因子更好地形成复合因子。它可以从公司三张报表之外提供关于可持续经营的刻画,在一定程度规避尾部风险对组合收益产生的损失,定点作用在了价值陷阱问题上。而行业动量则更为直接地作用在效率问题上,本质是在加入负债端的约束条件后,用一定的赔率去换取了效率。
无论是ESG信息还是动量信息,都属于结合多因子才制定“抄底”标准,都是为了解决尽可能买在右侧的左侧的问题。
以上两位都属于专业“抄底”大户了,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绝不是只看估值就这么简单,但即使如此他们的成功率也未必有多高,比如莫海波的军工、地产、农业目前还没兑现,林英睿的航空兑现后目前也没更换新的品种。
专业的尚且如此,业余玩家抄底的时候是不是要再多想想?
总结:很多投资的散户买基金最喜欢抄底,还特别喜欢买行业基,还喜欢在大涨后连续下跌的时候买,但往往结果不是买在半山腰越买越套,就是买了后死活不涨,最后陷入割肉也不是,加仓也不是,只能装死的地步;
抄底不是不能抄,但这是一个综合各个因素考量后才能做出的高难度操作,绝不是看看估值抄底买个行业基就能暴富,希望以上关于抄底的一些科普能帮到各位,尽量不成为上述特征的投资者。
@今日话题 @雪球基金 @雪球创作者中心 #基金投资# #基金今日话题# #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