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丑时】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00—3:00。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有“鸡叫”的意思。但它在十二时辰中却是指深夜时分,鸡鸣又叫“荒鸡”,也许是因为不该在此时叫却叫了,所以叫“荒鸡”。
【寅时】平旦,3:00—5:00。
“旦”表示太阳升起,“平旦”就是指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那段时间,也就是黎明时分。
【卯时】日出,5:00—7:00。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qú),逐退群星与残月。
——赵匡胤《咏初日》
【辰时】食时, 7:00—9:00。
古人吃早饭的时间。
【巳时】隅中,9:00—11:00。
隅,指角落,比如成语向隅而泣(面对墙角哭泣)、负隅顽抗(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或垂死挣扎)。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也许是因为这段时间太阳照射有倾斜角度。
【午时】日中,11:00—13:00。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时分。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标志。
【未时】日,13:00—15:00。
昳,指太阳偏西。
【申时】晡时,15:00—17:00。
古人习惯每天吃两顿饭,第二顿饭就是在晡时吃。古时“晡”字、“馎(bó)”字通用,“馎”是古人常吃的一种面食,有点儿像面片汤。所以“晡时”就是吃饭时间的意思喽。
【酉时】日入,17:00—19:00。
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19:00—21:00。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21:00—23:00。
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三更天”到底是半夜几点钟
古人除了把一昼夜分十二时辰,还因为用漏壶计时,就把一天24小时分成了100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我们现在还习惯把15分钟称为一刻钟。
小张:所以古代小说里十恶不赦的罪犯被问斩的“午时三刻”,就相当于11:43。
古人把夜晚分成五更(每更等于10刻,即144分钟),按更击鼓报时。
一更天:戌[xū]初一刻,19:12
二更天:亥初三刻,21:36
三更天:子时整,0:00
四更天:丑正二刻,2:24
五更天:寅正四刻,4:4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